欢迎访问 民宿网!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优惠活动 > 正文

领略民俗之美 传承文化之根——皮影戏传承人张成杰

    时间:2020-07-16 15:01:56 来源:澎湃新闻 作者:佚名  点击:

  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,似乎与人们有一种陌生的距离,总觉得与现代生活比较遥远。它藏在街头巷尾,既鲜活又精彩,是活态文化的见证。临洮是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历史悠久,文化资源丰富,特别是非物质文化异彩纷呈。今天一起走进市级皮影戏传承人——张成杰。

  传承技艺

TIM截图20200716134816

  张成杰,男,汉族,现年68岁,甘肃临洮人,临洮皮影戏传承人。张成杰的伯父张永顺是临洮皮影戏艺人,张成杰自幼受伯父的影响,对皮影戏产生了极大兴趣,每当伯父率团演出他都跟随观摩,戏班演出间隙,他拿起皮影动手操练,渐渐地能够演出简单的剧目。1972年伯父去世,就由其父张永和执签演出,时下张成杰已成人,有时父亲也让他上手表演,表演结束后,父亲会一一指出他的缺点,张成杰也会虚心接受,并勤加改正,日积月累,他的演技不断提升。1987年,父亲去世,张成杰继承了父亲的白杨皮影剧团,演出至今。

  技艺特点

  1.心、手、眼、口高度一致。在演出过程中必须专心,提前进入角色,手执签要和文武乐队配合协调,眼观所有皮影人物做到心中有数,道白或唱段必须熟记在心。

  2.与乐队配合高度密切。与锣、鼓、钹、琴、唢呐、板胡、二胡、三弦、笛子等乐手配合紧密,高度统一,并由张成杰统一指挥。

  3.独特的灯光控制。以前演出使用的是油灯,现多用电灯,这就要求要控制好灯光,使灯光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,甚至会用到彩灯。

  保护价值

 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,皮影戏又称“影子戏”、“灯影戏”等,它始于西汉,兴于唐朝,盛于清代,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,可谓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临洮县皮影戏演出于明代早期兴起,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,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的爱好日趋多元化,欣赏视觉作品的观念逐步提升,对皮影戏的传承产生了极大的冲击,甚至有断代失传的危险,因此张成杰认为要加大对此项技艺的保护、传承工作,确保其能够源远流长,继续服务于民,继续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。

  个人成就

  三十年来,张成杰先后率团在临洮县辛店镇、上营乡、峡口镇等地多次演出,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。白杨皮影剧团的演出主要在神庙、村庄、农户等地,形式主要为传统戏和神话戏,并经常受辛店镇政府的邀请在历届传统文化艺术节中演出皮影戏。近年来,临洮县加大对传统戏剧的重视,张成杰率领的白杨皮影剧团每年都受邀在县城文化广场演出皮影戏,并多次在城乡各中小学开展皮影戏进校园活动,张成杰在辛店镇白杨小学开办了皮影演艺兴趣班,无偿为孩子们演出、传授皮影技艺,这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更能有效地将皮影这一技艺传承下去。

  2017年,张成杰编排了反映党的好干部、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同志事迹的皮影剧目《此木生芳》和赞扬临洮当地风土人情的《洮水流珠》戏本,演出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响。

  张成杰不仅在定西市范围内经常演出,更多次参加跨市演出。2017年6月,带领白杨皮影剧团赴敦煌参加了全省“丝路记忆”非遗戏曲表演;2018年赴福州市参加了“2018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”,演出了临洮皮影戏。

  张成杰保留的戏本有50多本,经常演出的戏本有30多本,其中最拿手的有《大香山》、《天台山》、《武当山》、《黄翠莲》、《金霞冠》、《天河配》、《万寿图》、《三下阴》等。

  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财富

  正是这些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临洮人

  我们在春天里播下种子

  虽然前方还会挑战伴随左右

  甚至考验不时袭来但我们努力的步伐一刻也不会松懈和停止

  非遗文化滋长的土壤也会更加厚实

  临洮文化塑造也会更加坚定

  非物质文化遗产

  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园

  让你我携手

  共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

  让这段久远的记忆

  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得更远